台南174縣道賞蛙記

以上都是在3XK,距離不遠,聽聽聲音就可以找到了

在經過前一天精彩的高雄屏東賞蛙之旅後,今天繼續請小勛帶我到174縣道尋找尚未看過的巴氏小雨蛙
,首先來到第一個李站長提供的景點,天還沒全黑整個池子都是聲音,又以巴氏,小雨蛙最多,池子裡還
有白頷與虎皮蛙的叫聲,但這個景點因為草長的較高,所以較不易觀察,隨後轉晚第二個點,也就是拍到
螢光蕈的地方,雞舍旁有一個大水桶,週圍聚集了不少白頷,屋頂上還見到母白頷在物色那隻比公的比
較適合當他的老公呢~

拍完螢光蕈之後轉往之前小勛拍到虎皮蛙的那一隻,才一下車,水池邊傳來的聲音真的是震耳欲聾,蛙
況好的不得了,當然很順利的就看到今天的目標-巴氏小雨蛙,不過周圍的小雨蛙也不惶多讓,叫的好兇
,池子裡更傳來陣陣虎皮蛙的叫聲,這一池真是賞蛙的好地方,難怪會有人要在這邊釣蛙,因為實在很容
易就看到蛙了~

礙於時間的關係,隔天還要上班,大約十點便離開回台中了,下次這裡就是賞蛙必到之處啦~

1.大水桶上的白頷

2.產在竹子上的白頷卵泡,下方就是大水桶

3.黑蒙西氏小雨蛙抱接

4.螢光蕈與白頷,拍螢光蕈時就跳來旁邊,可是大家只顧著拍螢光蕈都沒人理他

5.今晚的主角,巴氏小雨蛙

6.巴氏小雨蛙

7.巴氏小雨蛙吹泡泡

8.巴氏小雨蛙吹泡泡

9.巴氏小雨蛙吹泡泡

10.黑眶蟾蜍

11.小雨蛙抱抱

12.小雨蛙吹泡泡

13.小雨蛙吹泡泡

13.小雨蛙吹泡泡

動畫檔
15.巴氏小雨蛙

16.巴氏小雨蛙

17.小雨蛙

18.小雨蛙

螢光蕈1.

2.

3.

4.

5.手電筒打光

1~4為螢光蕈自然發光
5為手電筒打光

攝於台南174縣道的竹林裡,原本是去拍蛙,沒想到看見這美麗的螢光蕈,算是意外的收獲~

螢光蕈的資料:
早在西元前三八二年時,亞理斯多德便發現有些植物會發出綠色的螢光,一直到了十九世紀,
才獲得證實,原來是附生在樹上的真菌。在世界上,已經有記錄的發光真菌,共有九屬四十二
種,只是台灣一直未針對發光植物進行研究。現今知道,至少有皮傘、叢傘絲牛肝菌、黃緣螢
光小菇、螢光菌四種發光菇蕈,但植物學者研判,台灣地區會發光的真菌,可能不止四種,只
是未進行有系統的分類調查與記錄,筆者就曾見過一種絕對寄生的發光真菌,未記載在任何文
獻中,卻以菌絲的型態寄生於芒草中,只要割開芒草,便看到菌絲發出綠色螢光。可惜的是,
筆者一直無法自芒草中分離出該真菌,更別提鑑定了。
  螢光小菇(Mycena chlorophos),其屬名在希臘文中,意思是(綠色的燈),美錫尼
(Mycena)是西元前十五世紀時相當繁華的古希臘城市,據說是在特洛依戰爭時,阿格麥穆隆
王的宮殿裡也擺著這樣淡綠色的燈,發現這種真菌並將之命名的希臘學者,遙想著古代希臘宮
殿裡的種種風情,將這美麗的真菌取了如此羅曼蒂克的名字。早期在北美洲的居民,稱呼這些
發光的真菌為「jack-o-lantern」或是「foxfire」,意即「鬼火」或是「狐火」的意思;在
日本則稱之為「夜光茸」,在八丈島的鳳凰木或是小笠原諸島的竹林中出現,在多雨的季節,
小笠原當地甚至推出「green-pepe夜晚之旅」(green-pepe為當地稱呼夜光茸用語),專門為
觀光客推出的旅遊行程,還頗受好評。
  關於螢光蕈類的發光機制至今尚未被闡明,但是似乎與螢火蟲的發光機制有所差別。螢火
蟲的發光機制是體內的螢光素(luciferin)、螢光酵素(luciferase)、ATP及氧的化學反應
而發光,筆者曾就螢光小菇進行研究,其發光的時間似乎有日週期性,一般螢光小菇自「出菇」
註一後約莫可存活3天,其間若白天將螢光小菇移進室內暗處,並不會發光,直至傍晚時分才發
出淡淡的綠光,但若混亂其光週期性,即使白天在暗室內依舊會發光。螢光小菇發光時,只有
蕈傘會發光,蕈柄及菌絲體並不會發光,參照國外文獻幾乎可以確定在菌絲產生核融合註二產
孢時會發光。為何螢光蕈類要在夜晚發光至今尚無定論,一般推測為吸引特定昆蟲幫其散播孢
子,但這推論有許多矛盾,測其發光波長,是與螢火蟲相近,如此說來牠的發光該與螢火蟲一
樣具有警告作用囉?筆者倒是在野外觀察過螢光蕈不知被何種生物吃的一塌糊塗,如此說來,
吸引生物以幫助傳播的說法又可以採信了!

資料取自中興大學的網站,原網址已失效,不清楚正確的網址為何!

Posted in 大家來賞蛙.

3 Responses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